红色艺术展
8月13日晚7:00,腾讯会议室的红色美术作品展开展啦!18级英语师范班的同学们欢聚一堂,开始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红色艺术畅游之旅。
★31X宿舍——《南湖》★
首先由31X宿舍的杨璐同学共享屏幕,颜文樑先生年创作的油画作品《南湖》跃然屏上,而此幅作品的推荐人杨璐同学也为大家进行了讲解。画面中描绘了被称为“南湖红船”的画舫,画面右侧为南湖的标志性建筑烟雨楼,而画面上方有一轮红日,朝阳初起,生机蓬勃。画面中糅合了颜先生所总结的薄涂、厚贴、揉腻等[油画八法],色彩则由白、黄、红、蓝、紫等色块在画布上旭旭推展,水天一色,长波十里,杨璐同学也介绍这幅画被称为中国版的“日出印象”,可见无论从艺术高度还是审美价值方面这幅画都具有极高的水平。而这幅画也留下了隽永的历史意义。“油画作品《南湖》展示了一副晨曦之下红船浮于湖水之上的美丽画面。旭日初升,将金色的光芒撒向湖面,湖面水波潋滟,碎金浮动。这金芒也映衬着红船,象征着新生的中国共产党将为中国人民带来新的希望。星星之火,将可燎原。”姚安琪同学如是说。
★宿舍——五四浮雕★
接着来自宿舍的赵晗青同学带来了一幅特殊的美术作品:《五四运动浮雕》。推荐人赵晗青从五四运动的背景出发开始介绍这幅浮雕作品的深意。其辐射状的构图凸显了工人和各界人士对于反帝国主义侵略保卫领土主权的声援。辐射构图的中心点是一男一女两个青年学生,男青年振臂高呼,女青年奔走散发传单,其余的人群呈波浪式向两边散开,聚集于中心人物周围。滑田友老先生吸收西方传统雕塑技法后将人物衣纹进行了非常写实化的处理,充分展现了一种虚拟与现实的交叠与重构感。形式和内容相辅相成,体现了五四运动期间人民群众在国家存亡之际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也体现了青年妇女、工人、学生们在这场运动中起到的先锋作用。浮雕栩栩如生,仿佛带我们回到了那个“觉醒年代”,“青春之国家”的呼声仿佛就在我们耳畔,青年人永远最先走向国家发展的新方向。
★宿舍——《黄河颂》★
“相信每个中国人都曾为‘啊!黄河!你一泻千丈,浩浩荡荡,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这样的诗句所动容,画家陈逸飞于年将诗人光未然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黄河大合唱》所做的组诗《黄河颂》转化为了油画形式的视觉图像。”来自宿舍的张雯雯同学为我们带来了一副特别的美术作品。她介绍说陈逸飞先生在创作这幅画是可谓是煞费苦心,在最初的构想和最后的呈现之间斟酌许多。在创作过程中,他把山顶明亮如炽的光感复原到画面上;在红军战士肩上挎的步枪枪眼里画了一小团红布,形同一朵盛开的鲜艳小花;还在他的脚下画上一行斜飞南行的大雁。这或许就是陈逸飞先生特别的浪漫主义。在技法上他注重造型的块面处理和笔触表现,笔刀兼用、油彩厚重、粗狂豪放、色彩明亮;另外他在构图上采用宽银幕的形式,所有的一切都展现了陈逸飞先生对于家国历史的悲怆壮丽的浪漫塑造。
★宿舍——《东方红》★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谢韩千禧同学推荐了红色名曲《东方红》。一曲《东方红》,唱出了人民群众对毛主席及其领导的中国共产党的深情,是表达人民朴素心声的歌曲;也唱出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共产党带领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永续奋斗的信念和决心。而这首歌的创作即伴随着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庄严时刻;也伴随了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直到今天还在各种欢庆时刻被人民群众传唱,属实是一首穿越时空的经典作品,是刻在我们DNA里的旋律。
★宿舍——《开国大典》★
来自宿舍的推荐人丁雅卓带来了一副非常著名的被誉为“共和国成立的艺术见证”的油画作品《开国大典》。而丁雅卓同学带来了一些我们平时所不知的《开国大典》背后的故事。年,中国革命博物馆决定委托中央美术学院组织完成一幅巨型油画:《开国大典》,37岁的青年画家董希文接受了这项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为了创作这幅油画,董希文搬进了亲戚家的一间小屋,没日没夜地开始创作。由于房间太小,画幅上街房顶,下帖地板,作画时,董先生常常爬上爬下。为了使画面显得更加逼真,他在画地毯的颜料中掺入锯木的木屑和沙子,增强质感,而这种小细节在画中随处可见。这样的精心创作也在毛主席审查红色美术作品时点头称赞:“是大国,是中国。”的同学们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形式,深刻体会到了开国大典的壮观场景,并体会到了红色作品背后承载的深刻历史意义。
★宿舍——红色家书★
接下来宿舍的王益同学带来了“一封”特别的作品,那就是中国共产党员,烈士赵一曼的家书。“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牺牲的!”这封家书字字恳切,赵一曼同志舍小家为大家的伟大精神也触动着读到了这封家书的同学们。王益同学介绍道,赵一曼同志在五四时期接受了进步思想,反抗封建礼教,走上了争取人民解放的道路。年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年进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习。年开始去往宜昌、上海、江西各地从事秘密工作。九一八事变后更是为民族解放事业奉献所有,在年11月作战中被捕,就义前夕给三岁的儿子写下了家书。用鲜血写成的家书没法不让我们为之动容沉思,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的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历史是我们每个人血脉中的一部分,我们只有带着历史给我们的所有留存,才能更稳地走向前去。
★男生宿舍——《地道战》★
最后由男生宿舍的曾文琳同学为大家带来了最后一幅油画《地道战》,这也是出自于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的经典论断“兵民是胜利之本”。画面上描绘了地道战的一个经典瞬间:鬼子进村后,群众们都到地道里隐蔽。游击队员们从地道口—牲口棚中出来,有的在观察瞭望,有的在攀登木梯爬到屋顶给战士们递送手榴弹、一位英姿飒爽的女战士更是从地道口爬出来,头扎毛巾,右手握驳壳枪,战士们各安其位,紧张的气氛、英勇的精神冲破了画面,冲出了屏幕。曾同学也带同学们回忆了地道战的历史,这是抗日战争时期,集中人民打击侵略者的一种战法,其法就是各个村庄深挖地道并连成地下网络,在敌人扫荡时隐蔽群众打击敌人。这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也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作战方法,人民群众永远是历史的创造者。马雪晨同学认为这幅油画让他心潮澎湃。地道战的场景被设置在狭小的空间中,给人紧张逼仄之感,仿佛也让他置身于紧张的战场上。
★总结★
在这个夜晚,在一个腾讯会议室里,同学们通过油画、浮雕、书信、歌曲等各种形式的红色艺术作品回味了那段我们不能忘记的历史。而艺术作品还原的一个个历史瞬间不仅让我们带着复杂的心情重看历史,更提醒我们无论身处哪个历史瞬间,我们都要向那些先辈一样作出无愧于自己,人民和国家的选择。相信这次红色艺术展也会在这个我们共克时艰的时期,成为我们共同的特别记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