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结石的预防措施

1.为什么要注重泌尿系结石的预防

泌尿系结石的发生,与环境、机体的代谢异常以及泌尿系统疾病等多种因素有关。虽然目前有包括微创手术在内的多种较为成熟的治疗方法,90%以上的尿路结石可以通过微创手术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是由于该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复发率很高,随结石成分不同,在未经防治的患者中,复发率高达50%~%,而在接受防治的患者中,复发率可降至10%~15%。因此,预防结石复发是至关重要的。

2.泌尿系结石的预防为什么要个体化

由于泌尿系结石的形成原因复杂,成分多种多样,所以根据患者术后结石的成分,制定有针对性的个体化饮食调节和药物预防是术后结石复发预防的关键。

3.红外光谱自动分析仪是怎样来分析结石成分的

结石分析方法包括化学方法和物理方法。化学分析法的主要缺点是所需标本量较多,大约mg。当今,由于结石标本大都来自冲击波碎石后患者排出的粉末,一般标本量较少,难以满足化学分析法中在国外大都已遭淘汰,偶尔用作辅助性分析。红外光谱法是常用的物理分析法,远比化学分析法精确,所需标本仅为1mg。在国外,它已成为结石分析标准方法。

红外光谱法亦称红外分光光度法。红外光谱是物质的“指纹”,其检测原理是依据样品在红外光区吸收峰的特征来确定化合物的结构和成分。早在年,国外就有人开始用红外光谱法研究和测定结石成分。红外光谱分析法有诸多优点:准确、快捷、方便;既可分析晶体成分,又可分析非晶体成分;既可分析有机化合物,又可分析无机化合物。因此,随着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完善和设备成本的大幅降低,国外自上世纪80年代它就为当今分析结石成分的主要手段,而且随着各种新式结石治疗技术的广泛开展,其临床重要性更加得以充分体现,在国外,它亦成为现代化结石诊疗中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红外光谱的解析是依据谱图中的峰位、峰强和峰形对分析物(结石)进行成分鉴定的过程。由于结石成分多达30余种,加之混合成分居多,图谱解析甚为烦琐,不易掌握,容易出错,影响了它在临床医学专业中的推广和使用。针对这一技术性难题,科学家们研制出了结石红外光谱自动分析系统(如德国布鲁克公司的TENSOR27/37系列,医院孙西钊教授(主持研究者)与蓝莫德公司研制的结石红外光谱自动分析系统等。该分析系统有两大特点:图谱的解析过程完全自动化;鉴定的准确率高于人工分析。这一创新性技术成功地解决了目前结石现代化分析的难题,可从根本上取代旧式的化学分析,毫无疑问,它将对尿石症的诊断标准化和治疗规范化产生深远的影响。结石成分分析是确定结石性质的方法。在诊断上,它可对非钙结石的病因判别提供直接的证据,对钙结石则有助于缩小结石代谢评估的范围;在治疗上,它是制定结石预防方案和选用溶石疗法的重要依据,因而也是对泌尿系结石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的前提条件。结石标本可经手术、碎石和自排取得。结石成分分析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通常定性分析就可以满足临床需要。

4.怎样制定个体化的结石预防措施

根据具体的结石成分,通过饮食干预患者尿中成结石物质的含量、pH值及结石的形成环境,是一个比较好的预防方法。该方法对结石患者的预防具有个体针对性,其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多饮水。而且,由于该方法实施比较简单,易操作,非常适合广大基层社区结石患者的自我预防,值得推广。

对于不同成分的尿路结石,除了大量饮水外,还应采用以下具有针对性的个体化防治措施:

(1)草酸钙结石:宜低钙低草酸饮食,少吃草酸含量高的菠菜、欧芹、芦笋、草莓、李子、浓茶、巧克力以及各种干果(核桃、栗子、花生等,质地越硬,含草酸越多)。

(2)磷酸钙结石:不宜饮用碱性饮料,例如各种可乐等。每日限用食盐5克以下,忌食味精。大幅限食肉、蛋等高蛋白食品。

(3)尿酸结石:避免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和酒类;限食肉、鱼、虾类,每日不超过克;少食蘑菇、豆类。可以口服枸橼酸钾、碳酸氢钠等碱化尿液,使尿PH值保持在6.5水平,应用别嘌呤醇等降低血尿酸。蛋、奶中的嘌呤含量很低,可以食用,以补充人体所需的蛋白质。

(4)磷酸铵镁结石:即感染性结石,应积极治疗,酸化尿液。注意个人卫生,防止尿路感染。

(5)胱氨酸结石:复发率极高,应严格限食肉、蛋、花生和豆类食品。应以大米为主食,多食蔬菜、水果。遵医嘱终生采用药物治疗。

总之,结石本身是“果”,而不是“因”,只有追根寻源,弄清结石成分,针对病因治疗,才能有效控制结石复发。对于患者而言,都希望一种简单易行、容易接受,临床效果确切且副作用少的预防性措施。其实简单、有效而又经济的预防方法就是大量饮水,维持每日尿量在毫升以上,保持稀释尿液可防止尿路结晶形成,促使小的结石排出,并能延缓结石增长速度,对所有成分尿路结石都有防治作用。









































白癜风治疗小偏方
安徽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fingerad.net/ldjxbx/1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