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新能源产业炙手可热,各个细分领域都有潜在独角兽诞生的机会。
一条线是材料端,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磷酸锰铁锂电池对已经成熟的锂电池体系发起挑战,靠着价格和性能优势,试图切走未来应用市场的蛋糕。
另一条线是应用端,储能正在接替动力电池赛道,形成了“创业+投资”的系统性机会,很多新电池材料瞄准的应用方向也正是储能市场。从发电侧的新能源电站、到用电侧的用户储能和工商业储能,每一个环节上的应用都蕴藏着新的财富机会。
从年到最近的一段时间,华为、天合光能、远景、晶科、通威等新能源巨头的高管离职,亲自下场创业的故事开始流传于坊间。这些巨头的市值从百亿级横跨到千亿级,不少离职前的高管都在前司带领团队在一线血战,完成公司业务从零到一百的跃迁。
而今,多位高管从大公司离职,躬身入局,继续在新能源赛道上找到自己的机会,打造出了一支潜在的百亿独角兽。多家公司一经成立,便得到了顶级风险资本的青睐。
那么,这些初创企业瞄准了新能源哪些方向?差异化优势又有哪些?新能源产业家整理出了9家具有代表性的公司,一一梳理如下:
思格新能源赛道:户用储能
创始人:许映童、张先淼
分别曾任:华为智能光伏总裁、华为智能光伏副总裁
市值:估值近30亿元
年,许映童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专业。年加入华为,-年先后担任无线平台负责人;年-年任华为智能光伏总裁;-年任华为昇腾计算业务总裁总裁。
许映童是华为智能光伏的开拓者,年其加入时正是华为进军能源行业的开端。从年,华为开始布局光伏逆变器,年,华为逆变器出货量首次超过德国逆变器老大SMA公司,排名全球第一,之后多年,华为逆变器出货量均居世界第一。
许映童带着本是“无名之卒”的团队缔造了从年至年全球七连冠的伟业,被许多业内人士称为华为光伏逆变器的大功臣。
当然,也正是这段荣耀过往让许映童个人完成了从光伏到户储的顺利转型。年5月,许映童于上海临港新片区成立思格新能源,开始转战海外户储业务。
从产品侧来看,储能的关键零部件变流器(PCS)与光伏逆变器具有技术同源性,可以更快切入。从市场端来看,户用储能的市场主要是在海外,而对于海外营销及渠道管理,华为对此更是经验颇丰。
基于此,许映童成立的思格新能源在还没有产品和收入时就已获得来自高瓴资本、华登国际等明星投资机构的大额融资。
思格新能源成立于年5月,于今年6月在德国发布首款户储产品。而在年底就已完成第二轮融资,估值已超30亿元。此时距离其成立仅半年时间,且公司尚无任何销售收入。
很明显,资本是冲着很牛的创始人许映童和他组建的团队去的。
思格在获得融资后便开始了全面的布局。人员上,短短一年时间,员工数量就已达到人,且研发人数超人。
股权架构和公开报道显示,思格新能源的实控人许映童持股31.%,第二大股东张先淼持股10.%,而张先淼曾任华为智能光伏的副总裁。两人都是一手将华为光伏突出重围的老将。
产业链自研方面,许映童选择了自研储能变流器(PCS),而电芯则采购自宁德时代和ATL的合资公司——新能安。
目前,思格新能源已具备了6GWh的储能电芯Pack产能的业务规模,要知道,“户储第一股”派能科技年年末的电池系统名义产能才不过8GWh。
产品研发、出海做渠道,对于“华为老将”的许映童来说并非难事,但能否在储能赛道上重现“逆变器大战”的辉煌,尚需观望。毕竟在储能新战场上,许映童要面对的是更多资源颇丰、实力强劲的玩家。
极光云能赛道:工商业储能
创始人:史耀宏
曾任:华为副总裁、华为云与计算中国区总裁、中东地区部总裁
史耀宏离职创业前的岗位是华为副总裁,曾担任云与计算中国区总裁、软件产品线总裁、中东地区部总裁等岗位。从履历表现上看,史耀宏不仅在内卷的云计算市场上打过硬仗(国内云计算厂商长期亏损),也在海外市场拿到过结果。
公开资料显示,史耀宏最近一次代表华为公开露面是在年11月28日的长沙网络安全·智能制造大会上,介绍了华为工业数字化转型的实践。
工商信息显示,年7月,史耀宏成立江苏极光云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极光云能”),专注于全栈自研主动式虚拟电厂专用储能。投资视角下的虚拟电厂一般面向工商业储能和独立储能电站。
史耀宏也很明确虚拟电厂的长期价值,“通过从被动到主动、从简单到智能、从集成到重构、从分散到聚合的下一代储能解决方案,让储能赋能电力辅助服务、智能电力交易运营、虚拟电厂发展,实现储能更安全、运维更智能、电网更稳定、收益更丰厚的客户和伙伴价值。”
今年8月,极光云能正式落户于南京江北。据其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