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在小病上,吃了大亏!
01关于尿路结石那点儿事!
在我国,尿路结石为常见多发病,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其发病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如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发病率较高,我国南方地区较北方多见,这与饮食及生活习惯有密切关系。其中,尿路结石患者男性多于女性。所有年龄组发病不同,最常见为青壮年,30-50岁。在泌尿外科未进行亚专业分类时期,尿路结石患者可达60%比例。
按照结石发生部位不同,尿路结石分为上尿路结石(肾脏、输尿管结石)和下尿路结石(膀胱、尿道结石),其中上尿路结石发病为常见,高达95%,5%为下尿路结石。
尿路结石这一疾病,对于泌尿外科医生和患者而言,并非疑难杂症,无论作为医生还是患者,千万别小看这些小石头,往往对小病的忽视或误区或许就让我们吃了大“亏”!那么,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尿路结石这点儿事!
02尿路结石别急于诊治,病因诊断莫忽视!
对于尿路结石而言,通过典型的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B超、X线平片、CT等)即可进行确诊,治疗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对于诊治并不是该疾病的难点,而对于结石成分的分析,往往是临床医生忽视的重点,利用结石成分分析对患者进行饮食及生活指导可达到预防结石复发的神奇效果。
尿液中的结石成分超饱和是所有形成尿路结石的共同致病途径,通过对该途径进行干预是从理论上可以达到预防尿结石形成的目的。通过减少成结石物质的产生或降低成结石物质进入尿中同样可以使尿结石成分不易达到超饱和状态,有文献报道营养和饮食中的各种成分可以影响成结石物质经尿液排出的量。
高草酸尿是草酸盐性结石患者患结石的根本原因,从食物中摄取的草酸虽只占尿中全部草酸的10%~15%,但在没有代谢异常的情况下,肠道吸收草酸的多少是尿中草酸量波动的重要因素原因,通过限制饮食中摄入的草酸盐增加枸橼酸盐的摄入,可使尿中的草酸明显降低,枸橼酸可与草酸钙反应形成易溶于水的枸橼酸盐,最终均可使草酸盐在尿中的含量明显减少达到预防尿结石的目的。
磷酸性结石形成的重要因素是在碱性环境下形成,在酸性环境下易溶于水不易形成结石。动物性食物产生较多的酸性物质经尿液排出后可使尿液的pH值减低,从而改变磷酸性结石在集合系统中形成环境达到预防结石的目的。
尿酸性结石形成主要是嘌呤代谢异常在血液中尿酸过高,经肾脏排至尿中在酸性环境下饱和析出形成尿酸性结石。少食含嘌呤高的豆制品及动物内脏等食物,可使体内产生的尿酸减少从而使尿液中的尿酸减少,多食植物性食物,因植物性食物经消化吸收后可在体内产生大量的碱性物质,经尿液排除后使尿液碱化,使尿酸在尿液中不易达到饱和预防尿酸性结石的形成。
钙性结石,有许多资料显示,不应限制钙的摄入,因为严格限制钙的摄入可导致食物中的草酸在小肠内与钙结合减少,通过小肠吸收的草酸明显增加,如果患者不能保证严格的无草酸盐饮食反而会使尿中的草酸盐排出增加;限制饮食钙还可以刺激维生素D3的排泌,导致骨吸收和尿钙增加,这些均可促进结石的形成。对于特殊的吸收性高钙尿等患者应限制饮食钙外,不应限制钙的摄入。蔗糖可使肠道吸收钙和草酸增加导致尿钙及尿草酸盐增加,还可使肾实质钙盐沉积。过量摄入钠也可导致尿中钙、尿酸增加及枸橼酸盐减少。因此限制蔗糖、高钠的摄入可减少钠、钙、草酸盐和尿酸的排出,减少结石形成机会防止结石的复发。
03多喝水啊!这句废话要开挂!
但是对于尿路结石患者的伙伴们,这绝对不是一句敷衍的话,更不是一句废话!WHY!
因为研究证明,对于尿路结石患者,不管是手术治疗还是保守治疗,尿路结石治愈后还有复发的倾向,5年复发率可达到40%,10年复发率可到达70%。可见,尿路结石易反复复发是尿路结石的一大特点,也是泌尿系结石的处理中一大难点。因此,尿路结石做好预防结石复发的工作至关重要!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才能做到预防结石复发,生活中又该注意哪些?这应该是泌尿科医生和所有尿路结石患者要注意和最关心的问题!
首先,无论是尿路结石患者还是已治愈者,都应该做到多喝水!喝多少是多?这个量如何把握?来自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泌尿外科鲁军教授明确指出,对于尿路结石患者和已治愈者,以保证每天尿量达到ml为金标准。一般认为每天需要喝-ml的水方符合该金标准的要求。这是最廉价,无需吃药和花钱的预防结石的最佳办法!
另外,预防尿路结石复发,还应做到如下几点:
① 对磷酸结石采用低钙、低磷饮食,含钙肾结石宜避免高钙、高盐、高草酸、高动物蛋白、高动物脂肪及高糖饮食。
② 尿酸结石应采用低嘌呤饮食,膀胱酸结石应采用低蛋氨酸饮食。水果、蔬菜能使尿液转为碱性,对防止尿酸和胱氨酸结石较好,肉类食物使尿呈酸性,对防止感染结石较好。
③ 采用高纤维饮食,一般认为患者有肾结石的病人最好能少吃盐和动物性蛋白。
据研究报道,做到多喝水,管住嘴,两者结合针对预防结石复发或延迟复发有效率达到90%,在预防结石复发方面可谓事半功倍!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