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入画相得益彰画家吴兴沛的山水文本

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mbbdf/
潘天寿大师在《听天阁画谈随笔·杂论》提出“画事不须三绝,而须四全。四全者,诗、书、画、印章是也”。对艺术家而言,篆刻艺术与书、画、诗等关联艺术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著名画家吴兴沛先生从艺数十年以来注重艺术修养,重视姊妹艺术之间的融合贯通,他将篆刻艺术元素引入其山水画创作就体现了这一事实。吴兴沛先生是个篆刻迷,对篆刻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早年跟随恩师王小古先生研习国画,同时涉猎于古文字学及篆刻艺术史,从大小篆入手,临摹名帖,为篆文操刀成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明清以来文彭、程邃、丁敬、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等名流的印谱,上追秦汉、魏晋的玺印、瓦当,从中体会和反观中国文化的渊源和纯粹艺术精神,并使许多篆刻作品问世。欣赏吴兴沛先生的篆刻作品,可知其印章具有相当的专业功底,从容操刀,一刃而下,爽健流利,所用字体以篆为主而又融合了隶书、行草的意味,清苍朴茂,寓巧于拙,多圆融冲和之气,洋溢着抒情写意的韵味,给人以美的享受,很容易使观者联想到他为沂蒙山川写照的山水画面。这就为他以篆刻入画从而着实提升画境做足做实了审美铺垫。从外在层面上,吴兴沛先生在完成一幅山水画进行题款时,将自己精心篆刻好的印章嵌于画面合适的位置,红色的印又与水墨二色的画面形成和谐的对照,从而实现了篆刻与绘画表面的结合,这为其艺术增色,可谓一幅画兼有两美,相得益彰。▲借山吟水▲▲《沂蒙钟秀》▲

▲《云里清泉轻轻下》▲

《云里清泉轻轻下》内在层面上,吴兴沛先生的画作有效借鉴和取融了篆刻艺术有形或无形的元素。他认为,篆刻艺术虽然不同于画画,但在章法、布局上与画理的关系密切,从某种意义上讲,篆刻章法就是绘画构图的缩影。带着这一认识,他探求古玺章法与山水画构图的共性,借鉴吸收,力求打通二者构图内在联系。赏析其《换了桃符不知年》《涧底又听飞泉响》《满山馨香润清流》等山水作品,我们可体会到他注重画面境象的对立统一,将篆刻创作需要讲求的动静、虚实、刚柔、开合、曲伸、进退等阴阳关系,尽可能地与绘画布局中的黑白、轻重、主次、浓淡等美学概念相融合,远景、中景、近景之间都精心地布置了虚白的空间,与实景搭配相成,共同构成了一幅和美生动的画面,山高耸翠,泉流鸟鸣,苍浑清远,气韵流动,诗情弥漫。

▲客居蒙山之阳▲

▲《满山云涛泻清流》▲不仅是构图。吴兴沛先生通过篆刻实践,深化了对线条的认识,也实现了自我山水画创作对线条的优化、升级和熟练的运用。在线条处理中,他注意线条之刚柔相济,力感传达,行笔急徐有致,急时勇猛果断、笔锋犀利,徐时走笔如蚕,迟涩淹留,有一种凝重感,含有一定的金石气。

▲临沂市老年书画研究会▲

吴兴沛先生说:“我喜欢印章比较早,慢慢地认识到这个印章对于绘画到底起个什么作用,又看了好多理论书籍。这一幅画,根据大小盖上一个相应的印,它确实弥补了画面的不足。用印是比较讲究的,不能随便盖。”▲妙造自然▲▲醉心云山▲“水理漩洑,鹏风翱翔。道不自器,与之方圆。”(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委屈》)吴兴沛先生服膺这一论艺格言,他自觉追求文化艺术真谛,从深层上想问题,他力图在篆刻艺术与山水画两者之间架构起有效内在融通的坚实桥梁,有效地提升了他的山水画艺术,具有学术意义。上官爵文年11月25日草于泉城石修斋


转载请注明:http://www.fingerad.net/ljsysmbx/10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