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吉利汽车向证监会提交了招股书,拟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作为已在港股上市的红筹企业,吉利选择的上市标准为:“市值亿元人民币以上,且拥有自主研发、国际领先技术,科技创新能力较强,同行业竞争中处于相对优势地位。”招股书显示,吉利汽车此次公开发行的承销商包括中金公司和华泰证券。公开发行后,总股本将不超过.4亿股,其中港股不超过98.13亿股,A股不超过17.32亿股,吉利汽车董事会主席李书福所持股份预计将由41.2%降至35.02%。值得注意的是,吉利汽车此次的承销方式是“余额包销”。所谓余额包销,是指中金公司与华泰证券与吉利签订协议,在约定的期限内发行证券,并收取佣金,到约定的销售期满,售后剩余的证券,由中金公司与华泰证券协议价格全部认购。这意味着吉利将此次公开发行的风险降到了最低。30亿元用于产业收购吉利汽车计划募集资金亿元,其中80亿元用于新车型产品研发项目,30亿元用于前瞻技术研发项目,30亿元用于产业收购项目,60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新车型产品研发项目总投资额为84.亿元,主要用于公司乘用车新产品研发及部分现有车型的升级改进,涉及节能汽车、电气化及新能源车型产品。具体包括分别基于CMA架构、BMA架构、FE平台、CV平台、远景平台等新开发或在现有车型上升级换代的轿车、SUV车型,共计9个项目。前瞻项目总投资额为30亿元。本项目投资于公司新能源、自动驾驶、车联网等领域的前瞻技术研发,主要研发方向包括新能源前瞻技术研发、自动驾驶前瞻技术研发、车联网前瞻技术研发。产业收购项目总投资额为30亿元,具体分为两大方向,包括收购先进工厂产能及收购产业链上下游创新企业。此外,为进一步提升提升应对行业新技术、新模式变革和疫情等因素导致的市场波动的抗风险能力,吉利计划将60亿元募集资金用于补充流动资金。研发人员占比24%吉利汽车旗下分为吉利、几何两大品牌,覆盖了A0至B级的主流乘用车市场。从年到年上半年,吉利汽车的销量呈先增后降之势,年销量为.1万辆,年为万辆,年为.3万辆,年上半年为47.57万辆。与此同时,其新能源和电气化车型销量也呈现出先增后之势。年,其新能源和电气化车型为2.53万辆,年为6.25万辆,年为10.92万辆,年上半年为2.83万辆,占总销量的比例分别为2.04%、4.53%、8.85%和5.59%。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和电气化车型不仅包括了几何品牌生产的纯电动汽车,还涵盖了吉利和领克品牌所生产的轻度混合动力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此外,其单车均价亦呈先增后降之势。年单车均价为7.35万元,年为7.44万元,年为7.45万元,而年1-6月降至7.09万元。截至目前,吉利汽车共拥有路桥工厂、宁波/慈溪工厂、宁波春晓工厂、湘潭工厂、成都工厂、宝鸡工厂、临海工厂、晋中工厂、大江东工厂、宁波吉润海宁工厂、贵阳工厂等11座工厂,合计年产能万辆。然而从年到年上半年,其产能利用率却呈现出逐年下降之势,年为84.86%,年为78.03%,年为59.45%,年上半年为45.18%。截至年6月底,吉利汽车共有员工人,相比年12月底减少了人,而在3月份举办的业绩发布会上,吉利控股总裁、吉利汽车执行董事安聪慧承诺“不裁员、不减薪、不延迟支付职工的薪酬”。在现有的人中,按职能构成情况划分,吉利汽车有制造人员人,占比为57.14%;研发人员人,占比为23.88%;销售人员人,占比为5.69%。若按学历构成划分,则有博士78人,占比为0.21%;硕士人,占比为5.3%;本科人,占比为29.53%。截至年底,吉利品牌、领克品牌和几何品牌全国经销商分别达家、家和家。吉利品牌销售网络已经覆盖全国,而领克品牌和几何品牌销售网络正处于扩张状态。毛利率高于平均水平年上半年,吉利汽车的净利润为23.3亿元,综合毛利率15.72%,净利率6.28%。从年到年上半年,其综合毛利率呈逐年下降之势,其中年毛利率为19.75%,年为18.79%,年为15.95%,而年上半年为15.72%。然而尽管如此,吉利的毛利率却始终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这主要得益于四点原因,分别是销售收入规模、原材料采购管理、生产制造管理和核心零部件自主化。在销售收入规模上,吉利已连续第三年成为中国汽车自主品牌销量冠军。较高的生产销售规模,可使公司在采购、生产等环节的规模效应更显著,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毛利率水平。在原材料采购管理方面,吉利设有抓门的采购公司,统一负责公司下属各生产基地的原材料采购,较大的采购规模可使其在与供应商谈判时拥有更强议价能力,获得更低的采购价格。在生产制造管理方面,吉利不断提升高端制造能力,提高生产组织效率。通过“以销定产”模式组织生产,报告期内,其产销量规模均处于国产品牌前列,较大的生产规模可降低单台车辆分摊的固定成本,从而提升毛利率。在发动机、变速器等核心部件方面,吉利的自主化率较高。吉利自主研发推出了1.0T-2.0T发动机,已基本实现整车产品发动机的自主供应;耗时5年打造的7DCT/H变速箱已在中高端车型中配备使用。三年研发费用超80亿从年到年上半年,吉利汽车累计的研发费用为82.43亿元,其中年为15.17亿元,年为19.32亿元,年为30.73亿元,年上半年为17.21亿元。与此同时,吉利汽车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保持在6%左右,其中年为6.03%,年为5.76%,年为5.55%,年上半年为5.88%,超过行业的平均水平。吉利对此表示,这主要系公司一直高度重视技术团队的建设与研发能力的提升,通过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来加强产品的综合竞争力。截至目前,吉利汽车已在动力总成、底盘等核心零部件及整车集成等领域,形成了行业领先的自主技术体系。动力总成方面,吉利汽车拥有完整的发动机、变速箱的研发、制造能力,具体包含:发动机、变速箱的设计、技术对标、仿真开发、电控标定、试验、集成等关键能力。吉利汽车现有车型产品已实现了发动机%自主供货,同时自主开发的7DCT/H变速箱也已在旗下多款车型中配置。底盘技术方面,吉利汽车汲取了沃尔沃的模块化造车技术,将CMA等系列模块化架构应用于旗下车型产品的生产,如旗舰车型星越等。通过模块化架构技术,提升了车型之间的零部件通用化率,从而缩短了车型开发周期,降低了研发和制造成本。整车安全方面,吉利将汽车安全全面贯穿至车型产品的整体架构之中,其安全实验室能够满足目前国际上主流的标准及法规的测试要求,拥有CNAS(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证资质,拥有齐全的安全零部件验证能力。此外,在汽车行业电动化的背景下,吉利汽车积极推动新能源和电气化技术在车型产品中的应用,对相关领域的主流技术路线实现了全面的覆盖。吉利汽车新能源和电气化技术包括48V轻混技术、油电混动技术(HEV/PHEV)、纯电动技术、燃料电池及甲醇燃料等技术、电子电气架构升级、辅助/自动驾驶和车联网。在汽车新四化变革的趋势下,汽车行业将从“硬件定义汽车”迈向“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汽车也将从传统代步工具升级为智能移动终端,智能驾驶、车联网相关应用将加速落地,汽车行业将正式成为继智能手机之后又一个技术快速迭代的重要领域。而在此过程中,汽车企业亟需持续加大研发投入,通过技术升级推动产品结构升级,由此带来了较大的资金投入压力。相比长城、比亚迪等两地上市的企业,吉利汽车缺乏境内融资渠道。可以预见的是,如果此次能够发行成功,吉利汽车不仅将创造纪录,成为科创板汽车第一股,还能有效拓宽融资渠道,进一步提高市场占有率、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本文为汽车头条原创文章,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转载请注明:http://www.fingerad.net/lljslcbx/10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