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吴振西先生溪山烟雨图

临床研究白癜风专家 https://baike.baidu.com/item/刘云涛/21900249

原创关中尧

溪山烟雨图吴振西画关中尧藏

有人说,不懂佛学就读不明白陶渊明、王维、李白、苏轼乃至尔后那些人文大家的诗文巨著;窃以为,欣赏古今丹青妙手的山水情怀,若是不懂空间感恐怕就调不准审美镜头的焦距。

微恙多日,陋室踱步,吴振西先生《溪山烟雨图》终日相伴,走过来七步,再走过去七步,日复一日,再三审读,这才发现自己过去误读的无知就是不懂山水画面的空间感。

观画者的视点其实和作画者的视点是一样的角度,差别就在眼光的深浅。

一般人观画注目山真不真?树像不像?水是否灵动?若得到肯定的感觉就大赞不错不错!好画好画!这就是在下常犯的毛病。

作画者在实际空间感的营造中所追求的整体构图的“势”则不是那麽简单了!

去海峡对岸旅游,曾观台北故宫博物院陈列的一件镇馆之宝北宋郭熙《早春图》,堪称其山水画的经典之作。

画面上的山笼罩着薄雾,显得格外迷迷蒙蒙;山势蜿蜒曲折,连绵起伏,愈翻愈高,愈翻愈奇;山峰或揖让顾盼,或高耸独立,怪石林立,古木参差,飞瀑流泉,层楼高阁;山间一道清泉从岩缝中飞流直下,流水潺潺,树梢嫩芽,生趣盎然。

由此可见,严冬已过,瑞雪消融,大地苏醒,草木发枝。汀边小船,渔夫夫妇肩挑手牵,孩儿与宠犬欢跳;山径栈道,并非空旷寂寞之境,樵夫旅人行走往来。

吴振西先生近影

《早春图》整体画面开阔简洁,笔墨清润,令观者仿佛已经置身其中,呈现了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理想山水。

那时北宋刚上台不久的一把手神宗帝二十出头,年轻有为,励精图治。在召唤王安石入朝革故鼎新变法之际,尤其喜欢郭熙的画,在宫中到处悬挂。

郭熙(公元约--约年),字淳夫,河阳温县(今河南孟县)人,北宋画家、绘画理论家,平民出身,早年信奉道教,游于方外,以画闻名。熙宁元年召入画院,后任翰林待诏直长,那是画院最高的职位。其山石创为状如卷云的皴笔,后人称为“卷云皴”。

郭熙著有一部重要的山水画论著《林泉高致》,对后世的绘画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郭熙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对山水画的社会意义、画家的人身修养、山水画的立意、技法、命题、画格等都作了精辟的阐述。其中提出了著名的“三远法”理论,把山水画的取景分为高远、深远、平远三个概念,这就把中国山水画的空间感具体化了。

关中尧先生近影

回头再看吴振西先生的《溪山烟雨图》,心里那杆秤就有了秤砣,噢,不简单,原来先生谋篇布局胸有宏图啊!

振西先生这幅得意之作深得古人绘画山水“三远法”的传统智慧,主要景物集中在画幅的中轴线上,以全景式高远、平远、深远相结合构图,表现了川中蜀山峡江的雄险气势,画面描写的是盛夏时节峡江两岸群山壁立江中激浪行舟的景象:

山高林茂,江水湍急,山间浮动着淡淡的雾气,近景有大石和巨松,背后衔接中景的山林翠峰,隔着云雾,数座山峰在远景突起,主峰居中矗立,下临深渊,白云缭绕,逶迤缥缈;远处山峰耸立,气势雄伟,近处林木叠翠,山石突兀。尤其一江碧水自右下方穿流而过,画面立时动感十足,跳跃非凡。

振西先生所作《溪山烟雨图》与古人山水所不同的是,山中既无亭台楼阁,亦无古庙禅寺,吸引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fingerad.net/lljslcbx/110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