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之相互关系

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对“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并对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进行了清晰展望。为何要在提出“十四五”发展目标的同时,又提出年远景目标?如何理解“十四五”发展目标和远景目标之间的关系?推荐阅读《人民论坛》最新解读文章,一起来看。

来源

人民论坛杂志及人民论坛网(rmltwz)

作者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原党委书记、院长邓纯东

实施好、落实好“十四五”规划,

迈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一步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们党提出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完成之后的新的奋斗目标,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继续和深入。

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就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安排,形成“三步走”战略目标,即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目标已经提前实现。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党提出: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然后再奋斗三十年,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奋斗,特别是随着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已经指日可待。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安排的继续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们党在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我们党适应我国发展要求和实践进程作出的必然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根据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总体要求,把未来30年划分成若干不断递进的发展阶段,分步推进,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党的十九大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分成两个阶段安排:第一阶段是从年到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是从年到本世纪中叶,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落实党的十九大的部署需要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不懈奋斗,首先要从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始,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个新征程的第一步,就是要认真编制、实施好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把“十四五”规划编制好,特别是实施好、落实好,意味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步取得成功,从而为今后的第二步、第三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全部目标的实现打下基础、创造条件。

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在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此后,他多次阐释、宣布了这一重大战略决策。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是积极应对国际环境变化的战略选择,是主动适应我国新发展阶段的必然需要,是充分发挥我国经济发展优势的重要途径,是丰富完善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形成新发展格局有利于提升我国经济抵御外部风险挑战的能力,能够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来看,“十四五”规划的实施:

一是将进一步构建完整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体系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体系;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以高质量供给适应引领创造新需求;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二是将进一步构建高水平开放体系,全面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加强多双边经贸合作,构建国际经贸合作新格局。

三是将进一步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紧密结合,努力形成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相互依存、互利共赢的融合关系。四是将建立支撑双循环的体制机制和改革体系,促进土地、人才、技术、数据等要素自主有序流动,同时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等。

这都将促进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十四五”期间的形成。可以说,新发展格局的形成既是“十四五”时期需要完成的任务,也是促进我国经济技术发展的重要基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建成

根据《建议》,“十四五”期间,我国将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包括:完善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逐步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健全市场体系基础制度,实施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司法,提升市场综合监管能力;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等等,以完善的市场体制机制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按照《建议》,在“十四五”时期,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将逐步形成:

一是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供给质量不断提高,过去主要依靠要素投入、规模扩张、忽视质量效益的粗放式增长方式得到改变,产能过剩、产品库存堆积、杠杆增加、效益低下、竞争力不足等问题得到缓解;二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能变革,使质量效益不高、增长动能较弱等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更好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有效激励科技创新和创业创新;三是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逐步形成;四是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更好的经济体制逐步形成。

“十四五”期间,这些目标的实现,不仅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关口被跨越,而且意味着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得到实现。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占据主动

20世纪后期,以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为基本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一直在孕育发展,人们称此为第四次工业革命。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于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对于我国经济与社会长远发展至关重要。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提高了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素质,将有可能极大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进而为经济增长带来新动能。从需求来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将引致大数据、云技术、互联网、物联网、智能终端等新一代基础设施的巨大投资需求。同时,这一轮革命使得共享经济、网络协同、众包合作等协作方式日益普及,在保证规模经济的基础上又极大地拓展了范围经济,挖掘了经济增长的新源泉。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催发了大量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在“十四五”期间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仅是我国经济建设、产业布局需要高度重视的任务,也是关系今后我国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战略前提。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对于“十四五”期间乃至今后较长时间内如何抓住、利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对于以信息技术的突破性应用为主导驱动生产力变革、以信息为核心投入要素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以智能制造为先导构造现代产业体系都作出了重要规划和部署。在“十四五”期间落实好、实现好这些部署,必然使我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赢得主动、占据有利地位。

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取得重大进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不平衡不充分既包括经济发展内部各个方面的不平衡不充分,也包括经济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平衡不充分。

从经济发展内部看,一是工业化发展水平不平衡,即在区域结构上,工业化水平总体上呈现东部、中部、西部逐步降低的梯度差距;在产业结构上,低水平、低附加值产业产能过剩,高品质、个性化、高复杂性、高附加值产品的供给能力不足;在资源环境上,工业化速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不平衡;在与信息化的关系上,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不够。二是以人为核心的高质量城镇化发展不充分,城乡发展不平衡较为突出,城镇化与工业化尚未形成良性互动。

从经济与社会发展看,相较于连续四十多年高速持续增长的经济而言,各项社会事业相对滞后,有些方面存在较大的短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总量不足、水平较低。特别是一些地方受到不正确观念的影响,把教育、文化、医疗等事业当成竞争性产业推向市场,由市场配置资源,不仅使得这些事业发展受到影响,而且造成了公共服务产品供应的不公平。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不同行业的居民之间,在医疗、卫生、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解决这些问题、补齐这些短板,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协调、全面的发展进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这方面任务予以高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fingerad.net/ljsdzz/9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