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山水画共同图式

白癜风治疗要花多少钱 http://www.bdfyy999.com

如果说巨然的作品中的确存在有一些元素区别于董源,却更接近于被后世划分为对立派的“北宗”的话,我们便有理由打破这种由后世书写的风格谱系,重新将巨然这一独立个体放置在整个五代、北宋的大环境下进行讨论,这是一种对传统美术史写作模式的再检验,同时更有利于揭示巨然作品的特点及其与当时山水画的普遍特征,甚至与整个社会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上留天之位,下留地之位,中间立意定景”就是北宋时期“全景式”的要诀,是贯穿整个北宋的重要作画方式,讲究运用比例秩序的方式进行空间布局,追求图式与视觉的高度和谐统一。

这种方式所呈现出来的图画讲究通过概括、有序的方式将自身所看到的图像进行描述和展现,呈现出一种大的自然景观被按照比例缩小的结果,用来展现“层峦叠嶂”“遥相辉映”的空间效果。沈括的《梦溪笔谈》卷十七《书画》中也有相似的图式描述,被记载为:“大都山水之法,盖以大观小,如人观假山”。从观画者的角度来看,“以大观小”的图式其方式就是绘画者通过自身的观察,将目前的大景物,按照适当地比例,将目光所及之景尽量浓缩到画幅之“小”上,这是一种被浓缩和被缩小的景象,给观画者一种身临其境,能够俯视、平视、鸟瞰整个图像所表现出来的景象,这种作画方式更多地将我们所看到的景象运用比例秩序,将远近景物进行结合,分层变现,将远物放大,近物比例缩小,距离适中化,改善由于较多远物表达,而出现的画面模糊感;而且还能使整幅画作给人以和谐整体之意,避免因独观近景而可能产生的片面感。

渐进式具有层次感的构图方式,在近景表达上添加中、远景的介入,给人以视觉上完整的画面感,表现出画作之中的圆满、完整、平稳的格式效果,凸显出远近结合、相得益彰之层次感。“以大观小”的图式被认为是一种能够充分展现画面境界的景象全貌和丰富多彩的景物元素的方式,是宋代文化画家所追求的笔墨韵律以及意境展现的高度统一结果。由此可见,这种“以大观小”式的全景式构图方式是一种全方位、穿透式的集中观照,这种绘画方式完全依靠画家对景物的视觉意象和绘画经验进行创作,能够将自身的主观意向在画中进行强烈的反应,而这也是山水画作意境表现的一种创作方式。说到“以大观小”,就不得不提到北宋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这就是一副典型的“全景式”画作。

画中通过在上面留青天,下面留有空阔地势,中间有高耸主峰,画者通过笔墨控制,描绘出了山体厚重的质感,山体高耸鼎立,但有大小适宜,没有冲顶而出,画幅近景被形态各异的岩石、高低规整的古树、参差有序的地势所衬托,远近交互,不仅使远景高耸伟岸,给人一种大气磅礴之感,近景更是清晰、俊秀,给人一种和谐秩序之美。这种“以大观小”的创作方式,十分考验画者的秩序排位功力,在该图中如果没有井然有序的底部近景作为衬托,那么高耸挺立的主峰就让人感受到无比的压抑低沉,另外加上留白技术的运用,使整幅作品充满了灵气,更加凸显山峰飘渺、地势空旷、山水相得益彰,充分展现出了大气磅礴的意境美,从这幅画里,便能感觉到范式画作在空间构图、景物布局上的独特之处,而这也正是该幅作品之所以被冠以高作之名的重要原因。

另外,李唐的《万壑松图》也运用了这种“全景式”的构图模式,这是其画风转变前的为数不多的“以大观小”图式的作品,其后期的主要作品都是依靠“小观大”的“小景式”构图方式进行的创作。从《万壑松图》的表现方式和笔墨运用上看,李唐的这幅作品中蕴含了范宽的画风,呈现出大山大水的视觉冲击,主峰突出,山石林立,上有留出一片青天,展现出了云烟淼淼之景;画作中心以松树作为近景展现,山林结合,给人平静幽远之感;而从画作左侧不断涌出的涓涓溪水,又给人带来一种“动”感;更为惊奇的地方是画者对山石树木的布局规划,更加显现出了画者对景物观察的精细和笔墨运用的细腻。

“以大观小”的全景式构图方式,从主观感知上完全展现出了画家对景物选择和画作布局上的精心设计,采用这种极富层次感和空间感的创作方式,其最根本的内在因素是文人画家对景物的内在感知的视觉呈现,是其心中所想、心中所感呈现于纸面上的一种完整、圆满的充实和天人合一的“有我”精神的完美诠释。随着山水画图式和技法的逐渐成熟,画家面对绘画参照的真山真水的态度也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我们可以在他们的作品中感受到这一点。列出了五代、北宋早期和北宋晚期三幅比较有代表性的山水作品。笔者通过从不同的视角和技艺方法,对上图中列出的绘画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从作者的视角对宋代郭熙的“三远说”就是通过利用不同的观照角度,通过从不同视角对景观进行而产生不同的视觉感受和空间感知。

“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为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其人物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了,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淡;明了者不短,细碎者不长,冲淡者不大。此三远也。”由此可见,郭熙的三远说并不仅仅是一种对景物的观察方法,还包含了自身主观意识对大自然景观的认识和理解。郭熙通过移动观测的方式对景物进行流动观察:自上而下、由前至后、从远至近、全方位的对山体、山势、物种进行细致剖析,并深探自身内心深处对所观景象的内在感知,从而把控观画者的内心需求,从而进行创作。




转载请注明:http://www.fingerad.net/lljslcbx/110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