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来了,那个让大家钱包空空的节日也来了。最近有不少朋友和小U分享了他们的购物清单,除了日用品化妆品服饰零食...
小U发现大家的购物车里还有不少保健品。很多U粉表示:现在的年轻人都是一边熬夜,一边养生,感慨“人到中年不得已,保温杯里泡枸杞”,想来“枸杞难挡岁月催,最好买点保健品”。
小U抵不住好奇,上网搜了一下,补钙、补锌、美白、护眼、补肾、促进消化等各种功效的保健品真是让小U眼花缭乱。
甚至还有一些保健品,公然宣称自己能够降血糖,而且销量还真不小!保健品真的能降血糖吗?保健品能代替药物吗?今天就和小U一起来探寻一下真相!
小U科普:保健品是个啥
“保健品”没有明确的法律定义,一般是对人体有保健功效产品的泛称,诸多媒体报道中涉及的保健品,实为内衣、床垫、器械、理疗仪、饮水机等,而非食品或保健食品。
保健食品,是指声称具有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的食品。(《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释义》)
保健品可以代替药吗?
两者咋区别?
最近有U粉来问小U:“我家里有老人是糖尿病患者,我看见市面上有卖一些xx茶、xx胶囊,说是能治疗糖尿病,我想双十一买一点,你看可以吗?”
小U的回答是:不可以!当然不可以!
小U在这里要郑重提醒各位糖友和糖友家属,这类声称能够治疗糖尿病的保健食品不是药,不能完全替代药物!
那么,保健食品和药品有哪些区别呢?
1
生产及配方组成不同
药品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条件,都要经过国家有关部门严格审查,并通过药理、病理、病毒方面的严格检查及多年的临床观察,经有关部门鉴定批准后,方可投入市场。而保医院临床实验,可直接投入市场。
2
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不同
作为药品维生素类产品(药字号),必须在制药厂生产,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要求很高,比如空气清洁度、无菌标准、原料质量等,要求所有的制药都要达到GMP标准(药品生产质量规范);而作为食品的维生素类产品(食字号),则可以在食品厂生产,标准比药品生产标准低。
3
疗效方面的区别
作为药品,一定经过大量临床验证,并通过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SFDA)审查批准,有严格的适应症,治疗疾病有一定疗效;而作为食品的保健品,则没有治疗作用,仅仅检验污染物、细菌等卫生指标,合格即可上市。
4
说明书和广告宣传方面的不同
作为药品,一定要有经过SFDA批准的详细的使用说明书,适应症、注意事项、不良反应,十分严谨;而作为食品的保健品,说明书不会这样详细、严格。为确保安全,最好选择SFDA批准的标有“OTC”(非处方药)字样的药品,购买时看看是否附有详细说明书。
小U总结一下:
保健品虽具有保健功能,但不是药品,不能从根本上治疗疾病,只能辅助治疗,起到一定的保健作用,而且因人而异。
不讲科学乱吃保健品,不仅难以起到保健功效,还会损害人的健康!
看到这里,有的U粉要问了,我们该怎么辨别保健食品和药品呢?
通过包装和批准文号格式就可以分辨哦~
No.1
保健食品
批准文号格式为如“国食健字G”或“国进食健字G”(进口保健食品)
No.2
药品
批准格式一般为“国药准字Z****号”或“国药准字H****号”,包装上一般标明特定的“功能主治”或“适应症”
小心掉进保健品陷阱
被骗的不止是钱财!
保健品不能当药吃,保健品更不能当成神药来买!这两年,一些保健品陷阱层出不穷,一些不法商人给老年人设置“陷阱”,采用各种推销方式来骗取钱财,并且频频得手。老年人辨别能力有限,往往掉入"陷阱"而被骗健康、钱财。
到时候钱财和健康,两手空空,后悔可就来不及咯~尤其是部分老年糖友,轻信一些保健品的虚假推销,认为保健品可以治好自己的糖尿病,便不再服用药物,这是非常危险的!
据某项调查显示,某医院门诊及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例中44.4%的患者有使用保健品代替口服降糖药物的经历。年龄处于中老年阶段(≥45岁)的糖尿病患者要比青年患者(45岁)使用保健品代替降糖药的情况严重。
秘密口诀
所以说,各位老年糖友一定要擦亮自己的双眼,可别轻信了人家的套路~
在这里,小U特别给大家总结了一套口诀,来教大家如何警惕“骗局”:
“骗局一:"专家"义诊免费讲座
骗局二:大肆宣传疗效
骗局三:"慢性病也能治愈"
骗局四:"进口、专利、高科技"
骗局五:"免费旅游"、"赠送体检"
骗局六:产品"包治百病"
骗局七:"陪聊"搞感情促销
总而言之,
只要大家牢牢记住小U的口诀,就不会上当受骗
在这件事情上,听小U的,准没错~
-参考文献-
[1]牛振军,杨泉.不同人口学特征糖尿病患者使用保健品代替降糖药的现况分析[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32(6):-.
[2]什么是保健食品?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