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小品山水画,举目简淡空灵,细品情境交融,在画史上承前启后,影响深远。小品山水画肇造于北宋,丰美于南宋。两宋的小品山水画都具有独特的时代面貌,堪称中国山水画史上的点睛妙笔。
相较于北宋小品山水画的搜妙创真、穷理尽性,南宋小品山水画从笔墨语言到意境审美都产生了新的变化,水墨淋漓、笔简意远,将写意性、抒情性融为一体,诗情画意浑然天成,对于文人山水画的形成影响深远。
01写景与抒情交融
南宋小品山水画之审美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简。南宋小品山水画的简约之美,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尺幅小,二是构图巧。“小品”一词,最早被用于称呼佛经的简略版本,在魏晋时期就已成定式。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云:“殷中军读小品……”刘孝标注:“释氏《辨空经》有详者焉,有略者焉。详者为大品,略者为小品。”
由此可见,“小品”最初是与“大品”相对应的,用于区分佛经的详略版本。随着历史的发展,文人雅士渐渐把“小品”一词用于文学艺术创作领域,泛指杂文体裁、篇幅较小、言辞简约、意味隽永的文学作品。后人又把“小品”一词用于宋人绘画范畴,使其成为宋代小尺幅绘画作品的特定称谓,曰“宋人小品”。
宋代小品山水画起源现已不可考,然依据宋代的诸多史料记载可知,小品山水画在北宋已经被广泛用于日常装饰,如屏风、墙垣、门窗、床榻等。南宋小品山水画在尺幅上突出一个“小”字,其表现的物象既可能是寻常一隅,又可以是惊鸿一瞥,无论是手卷、册页、斗方、团扇、屏风,还是纨扇等物,尺幅都不是很大,短小精悍、意味隽永,将长帧巨制的雄强气势,转换为一种咫尺天涯的精悍之美。
南宋小品山水画尺幅虽小,然构图简练精巧。五代北宋时期的全景式山水画,造就了北宋小品山水画的视觉审美图式,画中的烟岚叠嶂多为高远、深远之景。到了南宋时期,小品山水画的构图面貌一新,画面从全景式的视角跳出来,对景物做大胆裁剪,通过删繁就简突出局部细节,聚焦于景物的局部进行特写刻画。
由于南宋疆域与北宋不同,人们日常所见之景多为江南水乡景色,其在视觉上有平远开阔、散淡飘逸的特点。相比于北宋,南宋时期人们的思想意识、审美情趣发生了变化,这引起了绘画方面的变革与创新。南宋小品山水画在构图上产生的颠覆性变化,就是很好的典范和例证。
南宋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画家有马远、夏圭等,其在有限的尺幅内用精笔细描,苦心经营、巧妙设计边角之景,倾注全力描绘画中景物的局部。
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如夏圭的《溪山清远图》、马远的《踏歌图》、李唐的《清溪渔隐图》等,这些画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突出对近景的刻画,对于近景细节精雕细琢,而对于远景多采取概括的手法描绘。
画面整体具有以少胜多、以简胜繁、以小观大的效果,体现了一种巧夺天工的经营之美。其二,淡。南宋小品山水画在笔墨上追求朴素无华,用笔苍劲凝练,墨色清新淡雅。尤其是中远景,墨色澄明通透,给人以无限遐想。
南宋时期的山水画,由于材质的更新和审美取向的变化,画家多于熟宣熟绢上运淡墨之笔意,或略施淡彩,或不施色彩,营造一片空蒙迷远之境。北宋山水画雄于笔法皴法的丰富备至,而南宋山水画则胜于墨色的恬淡若无。南宋的小品山水画多画在熟宣纸上,纸质材料的发展推动了墨法的创新。
熟宣纸在吸水性、墨色的流淌性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便于画家精简笔法、控制墨色,使画面可有“墨分五色”之效果,尤其是画面远景的淡墨层次更加精细。南宋社会的审美情趣也发生了变化,由追求繁密雄浑变为崇尚简淡空灵。
淡淡的墨色或者纯粹的墨色能够涵盖万物造化,在淡化了物象的固有色之后,使笔墨的表现力得到了解放。笔墨的表现形式可以天马行空,可繁可简、可浓可淡、能疏能密、能实能虚、有张有弛、有松有紧,这就为笔墨的收放自如、简约概括提供了技术基础。
舒爽、淡雅的画面产生的意境是冲融和谐、宁静致远的,这种墨色营造的淡雅、平静的画面,呈现出朴素无华的审美意蕴,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王公贵族都可以欣然接受。
淡然不仅是一种画面的意境表象,而且是一份从容淡定的心灵感悟。这种自然、朴素的美,往往能让人心旷神怡,具有高超的艺术效果。
其三,空灵。南宋小品山水画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简淡空灵。五代北宋山水画视角以全景居多,在笔墨形式上以精妙繁盛的技法为主,在造型结构上注重对真实细节的刻画,追求笔墨的极致变化。南宋小品山水画突破了北宋绘画的全景式构图,舍去了北宋绘画笔墨程式中的满、实、重、真,一改积点成面的皴法厚重感,删繁就简、以虚当实,采用爽快淋漓的斧劈皴,简洁明快、以无胜有、空灵散淡,突出了画面的空、虚、淡、妙,展现出精准凝练、简约概括的写意风范。
南宋山水小品画中多有大片的空白,通过大面积的留白,触动观者无限的遐思,使画面虚实互补、妙趣横生。除了近景、中景笔精墨妙的描绘,其余远景阔远朦胧,一片从容淡雅之景,以有限的笔墨表现无限的意境,以有限的空白勾起观者无限的遐想,抒发了悠然的情感。留白绝不是画面的空白,而是反映了古人的哲思。
南宋小品山水画,构图视角多取平远之景,便于营造玄远之境,借景抒情。画家可以平远之境直抒胸臆,寄托心灵,使作品达到一种“状难言之景,含不尽之意”的高超艺术境界。
02诗境和词格入画
宋代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在文学、绘画、音律等领域,取得了璀璨夺目的成就。宋词形式韵格别致,句子长短不一,温婉隽秀、意境悠长,与唐诗合称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双璧”。
唐诗的优美意境在五代宋初已经影响到山水画的审美,如郭熙《临泉高致》的论述,诗意盎然,表现在画面上有了温婉之风、妩媚之姿。当然,这种诗意的表现是不自觉的、偶然的、个体的。宋词相较于唐诗在表现内容、形式上更加自由,意境更加含蓄、耐人寻味,言有尽而意无穷,这与淡墨的表现力更加贴近。
因此,宋词的词曲格调更易于融入画面、付诸笔端、直抵心灵深处。尤其是在南宋,从画面构成上看,诗词歌赋的意境入画已经比较普遍。南宋的山水画注重表现绘画的内在文化韵味和意境,这区别于魏晋时期的传神写照、五代宋初的搜妙创真。
从意境表现上看,这一时期的山水画对诗情画意的表达已经较为主动、自觉。南宋时期,画家对于画面诗意性的追求,体现为画外之意、意外之境,赋予了绘画一种文化内涵,使诗情画意水乳交融。
品读南宋小品山水画的经典之作,不难发现这些作品与宋诗、宋词有一种内在的精神契合。南宋小品山水画往往精巧灵活、不拘一格、自由天真、空灵淡雅,画家把宋诗、宋词之美融入画面,于笔端描摹现实之美,于画外展现人们的理想之美。“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自古诗画相连。
文人意趣隐现
南宋绘画的整体风格还是以院体画为主,同时也有大批的文人加入了绘画的行列,使南宋小品山水画隐隐约约显现出文人意趣。这些文人缱怀逸兴、不求形似的风气,也影响了画院的画风,使这一时期的小品山水画自然出现了文人意趣。
苏轼云:“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即绘画不能单单追求外在的形似,更应该追求绘画外的文化内涵和人生意趣。南宋处于北宋和元代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小品山水画中的文人气息延续到元代,推动了文人山水画的发展。
03小结:
南宋小品山水画是中国山水画史上的一座艺术丰碑,其对于当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和创新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南宋小品山水画简淡空灵的审美特质,对于当下中国山水画的艺术构建仍然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审视南宋小品山水画的审美思想,探究其艺术创新的缘起,人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深入学习中国山水画传统,从经典中汲取营养,有利于当代艺术创作者持续地推进山水画的艺术创新。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